本篇文章907字,读完约2分钟

“有些干部对预警教育病例产生‘疲劳综合征’,有些预警教育活动‘过头’,有些预警教育资料被记录在案……”谈到预警教育的不准确性,许多基层干部深有体会。 只有开展预警教育,强调问题导向,多次针对性思考,重视分类层次的实施,才能提高预警教育的准确性、比较有效性。 这次“廉议汇”邀请了三位嘉宾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其广度(广西桂林工作人员) :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预警教育活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的警告教育过头了,变成了应对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 一些党员干部对警告教育产生了“疲劳综合征”,没有带来应有的警告效果。

警告只有深入人心,才能使党员干部产生灵魂的感动、思想的震荡。 怎么做? 一是抓好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预警教育,围绕他们的职务优势按需定制预警教育活动的形式、文案。 二是加强预警教育活动的对比性,围绕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采用精准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预警教育方法。 三是贴近自己,充分利用身边发生的反腐病例,对党员干部进行预警教育,增强魄力。

罗志华(湖北天门公务员) :预警教育离不开基础性、普遍性的教育。 这样,就可以在各方建立思想堤坝。

但也必须看到,不同的行业、岗位或等级,有不同的廉政风险点。 警告缺乏对比性,如果分析得更深入,吸取更痛苦的教训,也可以“对牛弹琴”。 最能接触党员干部的,是从同一风险点产生的例子。 因此,他警告说,教育应对是开展和实现廉政风险点的矢之的。

邓海建(江苏南通媒体人) :预警教育,其实就是在思想深处打“预防针”。 入木三分的警告教育,是制度牢笼的必要补充。 如果执行了,参与者一定知道害怕,底线,觉醒。 一旦流于形式,就会走过头,看戏,感慨万千。 教育分类的分层实施,实际上是多次开锁,在“定制版”的预警教育中,提高教育的准确性和比较有效性。

分类实施预警教育,最终还是让预警教育从“入眼”的初期阶段走向“入脑入心”的高级阶段。 看、听、辩、比、想、震。 警告教育的效用取决于其对比性和冲击性。 文案不仅要“精准”,还必须选择时机,下“时雨”,再常态化,敲响警钟。

(整理:清如此)

(责任:年威)

标题:“警示教育:不走过场要走心”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