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6字,读完约11分钟

经济日报原标题:描绘新农村美丽的画卷——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上篇)

中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术,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报告在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他们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农业快速发展的振兴战术,期待着未来“三农”的快速发展。

经济日报采访组奔赴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河北柏乡县、四川崇州市等地区,深入农田地头,走访农村合作社、农业示范园,与干部群众谈体会、谈语言的快速发展,共同探索未来农村振兴之路。 从今天开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报道乡村的新风貌。

江苏盐城大丰区位于黄海之滨,“请来麋鹿的故乡——大丰多有趣啊”的广告语,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也让大丰出名了。

大丰总面积超过3059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居江苏第一位,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这里是麋鹿的故乡,也是中国湿地之都,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坐拥土地“聚宝盆”的大丰,重复“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探索“富饶美丽”的绿色快速发展之路。

江苏盐城大丰区新丰镇荷兰花海风景区走的是带领周边8个村的农民致富之路,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 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影

好的政策会带来致富的信心

土地承包延期政策表明让农民吃“安心丸”,纷纷大干一场

斗龙港村是江苏大丰高效特色渔业示范村,这里的“两虾一菜”龙虾、白虾和紫菜养殖远近闻名,也是当地最先变得丰富的村庄。

5年前,斗龙港村建成渔村公园,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住宅——从远处看,干净雅致,像城市别墅群。 但是房子前面房子后面的小菜园告诉人们这里是个地道的乡村。

60岁的村民张玉斌是斗龙港村的养殖大户,以前养鱼的张先生,在村委会的指导和指导下,从年开始转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对虾养殖一年两季,一亩池的纯收入高于养鱼,可达3万多亩。 ”。 张玉斌告诉记者,村里经常举办养殖技术讲座,这几年陆续投入到龙虾养殖中。 说了十九大报告,张先生高兴地笑了笑,他对记者说:“土地承包期满后可以延长30年。 这是个大好消息。 有了这句话我就有勇气继续投资。”

斗龙港村委会书记丁旭明表示,十九大报告确定第二次土地承包期满后延长30年,这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他们对未来的生产生活更有信心。 “这几天,有些房子主动提出搬迁土地,有些投入数万元购买大型农机,准备大干一场呢。 ”

斗龙港这样的新农村在大丰屡见不鲜,农村的快速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斗港村有大面积的盐碱地,以前村民种棉花种粮,收成不稳定,农民贫困,村子环境也很脏。 调整农业结构后,村民开始转向高附加值养殖业和蔬果栽培。 农民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住在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小楼里,让这个沿海小村庄的风景更好了。

绿色商店迅速发展底色

绿色快速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出现了更多的绿色新产业

“中国必须强大,农业必须强大。 中国要美,农村要美中国要富裕,农民要富裕。 总书记为乡村的迅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 盐城市委常委、大丰区委书记王荣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普惠民生最大的福利,大丰的新农村建设不追求以环境为代价。

有这样快速的发展理念和战术,大丰致力于生态农业的构建、绿色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草庙镇川东居委通过产业交流和联农机制,形成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群众参与、共享快速发展成果的富裕之路。 太兴村的绿色果蔬企业品牌进入苏南、上海等大型超市。 丰收大地农业园区引进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订单农业……大丰的“荷兰花海”和恒北村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生态名片2张。

郁金香代替种棉花,棉农变成花农,位于大丰新丰町的“荷兰花海”名闻遐迩。 置身于花海,不仅眼睛五彩缤纷,连空的空气都是甜美的。 据新丰镇仇飞镇长介绍,荷兰花海项目是当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起源的结合,为了建设这个综合旅游度假区,城镇在700多户农民的5000亩土地上游,最终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形态最优美,业态最

其实,“荷兰花海”不仅仅是郁金香,这里四季都开着应时的花,这里的花和盆栽通过电器店销往全国。 随着荷兰花海建设的成熟,来赏花的休闲游客越来越多。 新丰町计划抓住这一机遇,建设郁金香种植园、荷兰风情町客厅、荷兰风情街等项目,推进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等产业的全面融合。

据悉,目前荷兰花海覆盖了“旅游、花卉、婚庆、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领当地400多户农户直接参与花海的栽培与管理。 年,该镇第三产业产值突破23.56亿元,其中通过花海走上带领周边8个村庄农民致富的增收之路,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

在综合园艺中心,近60岁的裕北村村民朱翠芳熟练地摆弄着架子上的多肉植物盆栽。 “在这里上班4年了,家里的4亩地被冲走了。 现在每月工资有2000元以上。 另外,还有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租金,收入不比以前少”。

当地还有很多像朱翠芳这样的村民。 “用一句话来概括荷兰花海带来的变化,就是改变业态,改善生态,优化心情。 ’仇飞说。

江苏盐城市大丰收大地生态农庄引进的无花果系列产品在上海、苏南很受欢迎。 经济日报记者徐涵摄影

足生态产业拷贝

虽然不同地区的方法不同,但是各地快速发展生态产业的决心和信心非常坚定

与荷兰的花海高起点计划、大手笔建设不同,大丰大中町恒北村的梨树栽培始于1960年代。 依托当地实际,恒北开始“梨拷贝”,因地制宜地快速发展“梨产业”。

党的十九大代表、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恒北村本来只种树卖水果,现在的恒北村明确了“梨园风景、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的整体快速发展定位,为“恒北恒美、梨缘天下”企业品牌建设

“恒北村最大的特点在于生态。 国家级生态村是我们金字招牌,我们就是在土地上种花。 ”。 李晓霞告诉记者,恒北早酥梨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镇的两个农场,带来3300多人的财富增收,“恒北”品牌系列水果年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 年以来,全村生产总值从5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5万元增加到2.75万元,集体资产从3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

恒北村委员会主任陈涛说,乡村旅游是恒北村重点发力的新行业。 现在,在恒北村,“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泉”也正在成为现实。 引入社会资本构建的生态温泉度假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旅游、食住、旅游、购买、娱乐的全部要素将全面落地恒北村。

虽然祖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方法各异,但创造生态产业复制品的决心和信心,共同坚定。

在四川崇州市,水田的水中有很大的复制品。 当地强调“水”字改良土壤,快速发展绿色农业,提供高端供给,培育农业新产业。 在稻田综合栽培过程中涵盖鱼、虾、蟹、鳅、鳙、鸭6种,不仅实现了稻的饲养共生、稻谷增产、质量提高、附加值增收,还达到了水改土、绿色快速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

据介绍,通过稻田综合栽培、鱼类松土活水,食用稻田杂草、害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通过消化吸收排出大量粪便,达到增肥效果,改良土壤。 实施化肥、农药“两减量”,增加有机肥,施用微生物农药,促进绿色生产。

在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崇州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逐渐迅速发展为大产业,当地建设了58公里的稻乡旅游环路,承办了4次“四川自驾游赏花节”开幕式,推出了10万亩的稻乡金秋旅游季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一三产业融合迅速发展,农民的 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接待游客75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

河北柏乡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典型的财政贫困县。 对柏乡来说,乡村振兴首先必须从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寻求突破。 对比当地牡丹、葡萄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良好的特点,柏乡县确立了全县合力快速发展牡丹产业的目标,计划在农业公园种植300亩至500亩牡丹,大力发展陆地葡萄和设施葡萄,从而带动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将来,这两个甜蜜产业将会得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比较有效的支持。

四川崇州白头镇五星村反复提出“景农一体、产村相融”的建设构想,被评为“最美的休闲乡村”。 经济日报记者乔金亮摄

乡村“绿富美”农民更幸福

各地更加重视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的乡村,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振兴必须重视绿色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战术。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的山河无非是金山银山。 美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注重环境友好是农业绿色快速发展的内在属性。 农业与环境最融合,水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园地,都是“生态之肺”。 推进农业绿色快速发展,就是大力宣传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管理,恢复农业绿色本来面貌。 重视生态保护是农业绿色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推进农业绿色快速发展,就是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快速发展模式,使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

美化农村环境不是件容易的事。 乡村环境肮脏是绝症,但河北柏乡县龙华乡的牡丹小镇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农村的看法。 这里是河北省第一个有特色的城市。 龙华乡长韩利锋告诉记者,龙华乡美丽的乡村建设最初始于农村环境卫生建设。

韩利锋说,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也想进城过像人一样的生活,但是在农村大门外环境差别很大,村子里的垃圾随处可见。 从垃圾的整理、环境卫生的整备着手,在当地建设美丽的乡村迈出了第一步。

但是,在整治环境的过程中,村干部们发现光是环境变得干净远远达不到农民的愿望,农民有更高的文化诉求,因此,当地大力普及了农村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的建设。

在柏乡县龙华乡十里堡村,以前没有笔直的街道,美丽的乡村建设使村庄道路硬化,环境得到了改善,一点点废弃的村舍被“打扮”改造成了文化书屋,空地上建造了文化广场。 在一个农家庭院的井里,古老的黑痣还在旋转,唱着今天的乡村歌谣。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民的思想,他们对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 韩利锋告诉记者,农村环境好转,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他们的到来也为当地“三农”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基础不同,路径不同,但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动实践表明,绿色快速发展是农业快速发展的深刻革命,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快速发展的道路,使乡村更加美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全社会的共识。 (经济日报采访组成员:徐涵区阳乔金亮刘慧执笔:徐涵区阳)

(责任:刘江)

标题:“经济日报调研:探寻乡村振兴之路(上篇)”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