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7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徐建华

过去的一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 现在中德贸易总额超过了中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贸易的总和,占中欧贸易的30%以上。 中国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对中国的出口相当于对韩国、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

中德贸易创造历史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这一世界闻名的制造的相互协作和互补。 在中德质量交流活动的“重头戏”——第三届中德质量论坛上,主题是“中国制造——德国制造,竞争还是共同优势? ”。 聚焦“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市场竞争,纵贯竞争背后的机遇和挑战。

质量合作前景无限

“中国制造2025”出现以来,一直被世界拿来和“德国工业4.0”比较,“中国制造”在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与“德国制造”发生冲突,可以说中德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空之间。

德国巴符州务卿、州经济、劳动和住房部长卡特里娜·舒茨表示,德国公司历来是中国公司的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中国对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中德公司合作的商机如自动化、数字化等方面和能源 在巴码州,公司是创新主体,他们重视研究投资,相信优质创新能为巴码州公司参与中国质量的快速发展提供机会。

德国议会议员、巴符州议会议长阿明·舒斯特认为,中德双方各有特点,德国公司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但中国公司的制造能力较强,近年来也十分重视研发。 事实上,“中国制造+德国设计”的模式将更加现实,上海的磁悬浮将是一个好例子。 中德公司可以携手面对更广泛的竞争。

加深理解并保持诚实

目前,“德国制造”风靡全球,被市场视为高质量的代名词,但翻开其快速发展的历史,“德国制造”在起步阶段同样举步维艰。 舒茨指出,由于德国公司大力开发技术,严格控制质量等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制造已经摆脱了低档品的声誉。 这段历史也可能是中国企业对德国质量快速发展的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制造”也在国际上享有“质优价廉”的美誉,但有些人为了比较质量造假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点也不用心。 对此,德国曼联企业总裁克里斯托夫·曼联强调,任何国家存在侵权、抄袭问题的不仅仅是中国,重要的是该国的司法制度能否公正保护受害者。

德国工商会( ahk )大中华区总经理萨冰迪特·迈尔认为,德企在华投资的障碍是缺乏信心和准确的新闻,对中国体制、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对中国市场基于大量数据的了解没有解体。 因此,无论是中德两国政府,还是两国的专业服务机构,都应该向公司提供更准确的消息,帮助公司做出决定。

舒斯特说,目前德国一家公司担心知识产权泄露,不愿意与中国进行深入合作。 他认为这是错误的,两国在合作过程中必须诚实。 历史上,德国和日本的合作也经历了相互的怀疑、防止,但之后有了很好的进展。 因此,他希望德国公司能正确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摒弃贸易保护的陈旧观念,支持中国公司的合并行为。

用质量竞争

德国全球和地区研究院( giga )进行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德两国的产品特征不一致,顾客对产品的认识也不同。 大部分客户对德国产品的第一印象是质量可靠,对中国产品的第一印象是性价比高。

德国世界地区研究院专家玛格丽特舒乐指出,年中国产品安全隐患指标( rapex )为64%,年指标降至53%,产量有所增加,但风险有所减少,意味着中国产品质量有了很大进步。 “中国制造”现在的短板在于一些关键技术依赖外国,优势是可以非常迅速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销量。 目前,中国的创新投入仅次于美国,创新能力在提高。 另外指出我国公司的不足是专利注册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发明创新比重相对较低。

克里斯托夫·马科斯以曼联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历史为例,指出中德公司的快速发展速度和质量认同的差异——中方尽快做大做强,占领市场,德国方面多次做好质量,不急于扩张规模。 他认为将自己的产品与“大路品”区别开来,只有尽善尽美的品质。 从曼纳克斯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来看,“德国制造”以质量第一的关注和坚守,是达成其卓越声誉的首要原因。 中德合资(合作)公司面临一系列分歧,存在不同的认知,但对质量问题决不含糊,必须重复自己的价值理念。

(责任:余明彪)

标题:“德国专家点赞“中国制造””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