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我对1945年8月15日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对油画的欣赏。 这幅画的名字是“延安的火炬”。 画的主题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性时刻,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艰苦的8年、浴血奋战的8年,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胜利。 河在笑,古塔也变年轻了。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进入夜晚的延安城,人们像潮水一样从各个山谷和窑洞蜂拥而来。 图画书很安静,但是老人打着太鼓,中年男子使劲吹着唢呐,年轻阿姨抱着娃娃参加游行,一边走一边亲切地和八路军女兵说话……这些画面让我仿佛听到了欢呼声。

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幅油画有些怀疑。 这幅画被称为“火炬”,中心是近和远的一队和另一队的“火龙”,而且在这座“火龙”城市,既在河畔,也在远处的山顶。 因为本人在黄土高原生活了6年,陕北的延安自然知道柴草极其匮乏。 当地人有这么充裕的燃料吗? 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也许画家为了烘托气氛,出于艺术家的浪漫,夸张了太多?

后来,从相关史料中发现,对这类画家的质疑完全是误解。 那个错误是,我真的没有想到8月15日对延安人的狂喜程度。 从当时的信息报道中,我们看到兴奋的人们为了这场罕见的火炬游行,仿佛在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火炬的东西。 有人毫不吝惜地撕破棉袄,拽出棉花,点上油。 在大生产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纺线”的木制纺车也有人被火炬分解。 《解放日报》写道:“夜晚,东南北各区举行了火炬游行。”“明亮的河流彻夜流经延安市内,无数火炬照亮了峠河畔。” “把篮子里的桃梨一张一张地扔到空里,‘没钱的胜利果实啊,请随便吃! ’的详细记述也引起了兴趣。 ”

是的,这位延安商人高呼的“胜利”和“自由”,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感觉。 “胜利”、“自由”两个极其宝贵的词,在全中国,在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地方,在被侵略者欺凌、侮辱、蹂躏、掠夺的地方,在一切为了独立而经历了巨大的鲜血与火的考验的地方,上演了无数的欢乐、哭泣。 这是民族近代以来带着百年耻辱产生的巨大心灵对比的感觉。 几乎是经过亡国灭种边缘后方的救济、自救、再生的感觉。 被大悲所衬托的大喜之感,是古老沧桑的民族流着眼泪倾盆而下之后,青春笑容绽放的感觉!

这感觉真好。 我认为,要想永远保持这样几千万人的生命,永远保持“4万5千万人”痛苦交换的感觉,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应该深刻理解它对今天的中国人还有什么意义 因为只有不断发掘活在当今历史中的精神遗产和财富,才能使今天紧紧依附,拥抱历史、今天、历史和未来! 我们今天纪念“八一五”不是为了寻找感觉,而是为了寻找理性。

据笔者浅见,无论是从1937年开始的全民全面抗战的8年,还是1931年日寇占领我东北的14年之计,中华民族在灭亡图的保存中形成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造就了当时全国各族各阶层共同空前的大团结局面 每当闲暇时间读历史,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国民党军队牺牲的许多将军,如张自忠、戴安澜写的可怜的话。 每次看到蒋介石等人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胜利而发表的祝贺表彰电稿。 在重庆遭受日机大轰炸期间,看到宋美龄向姐姐宋庆龄详细讲述防空设施的照片时,感动总是发自内心——这是历史的回响吧。 我衷心祝愿两岸关系的解除能从70年前团结抗战的胜利中得到某种启发,得到足够的智慧、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坚定。

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也是人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的精神遗产。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和这场胜利真正使中国融入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格局。

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大国。 但是,诸位能理解作为大国的国民不一定有大国的心和行动派吗? 宗法制的封建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颧骨,极力阻止贸易和交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千年同质化同一化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都客观上导致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隔膜和自我封闭。

残酷侵略者的手彻底撕裂了中国的大门,我们也与世界人民共同抵抗侵略,融入世界范围内进步的正义事业,进入了象征着联合国成立的世界战后政治和经济格局。

8月15日,他在陪同重庆民众庆祝胜利时摆出v字型手势,热情接待美军注意团至中共领导人延安。 从至今屹立在大连、武汉的苏军烈士墓纪念碑,到云南保山国殇墓地盟军将士陵寝……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让中国人深刻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切重大进步,都不可能由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单独完成。 只有构筑“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大力推进这个构想,才有全球和平与繁荣,热衷于民族主义的冲动和对抗,才会招致新的灾害。

中国选择的是前者,在“八一五”出色以前就是精神的延伸。

(责任:武晓娟)

标题:““八一五”的遗产”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