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2字,读完约1分钟

新华社石家庄11月4日电题:专家将脉杂技类的非遗传和快速发展

新华社记者冯维健、王民

在古来流传的技艺濒临失传的情况下,演员应该保护师承还是招生? 传达曲艺文化应该依靠官方团体还是民间力量? 现在杂技艺术的迅速发展到底是上升期还是衰退期? 在前几天举办的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系列活动中,专家们抛出的一系列问题,让现场众多杂技工作者深思。

【快讯】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快速发展

弟子和学生

杂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两汉时期的百戏到隋唐时期的散乐,其名易观,而杂技作为表现身体机能和协调妙技的表演形式,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式的师徒教育模式一直是杂技传承的基础

用俗语说‘ 师傅进屋,修行在个人,年轻演员自身不努力,拜名师也不会有什么成绩。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刘春晓说,现在家家有一两个孩子,父母看不起孩子辛苦,师父也不怎么挨骂,以前那样的师父教徒弟,哥哥带师弟辛苦工作的很少

【快讯】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快速发展

弟子和学生有本质的不同。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高福州表示,过去弟子入师一辈子,师不收一分钱,教徒弟饮食,教徒弟技术,徒弟学成后也要报答师。 这不是亲人,亲属般的爱情不会使杂技长盛不衰。

高福州坦言,现在很多杂技演员不想收徒弟,有些人想在更有趣的班级和杂技学校教书,这也迫于生活压力,只要教学生就可以收学费。 但是,这种分批式、分段式的教学并不能达到师徒模式的教学效果。

传承,不能和推广划等号,可以教学生推广,但只有师徒才能称为传承。 文化部无形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表示,杂技类的快速发展应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培养越来越多的终身杂技演员,使各种独特技艺得以分步传承。

公式和民间

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石家庄会场上,一档场面宏大、舞美精良的杂技节目交替登场。 “夜光飞天人”“高空钢丝”“凌云狮子秀”… … 这些国内外专业杂技院团策划包装的节目,展现了杂技演员的精湛技艺,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观众。

【快讯】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快速发展

另外,在距离石家庄200公里以上的吴桥杂技大世界里,近乎古稀的老艺人高福州带着弟子向观众展现了传到中国以前的绝望。 徒手切砖、切腹切菜… … 几场精彩的气功表演结束了,老先生已经满头大汗。

近年来主流节目发展迅速,部分节目被国家级专业院团列入演出目录,成为展示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作品。 但是,分散在民间的杂技的绝活,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呢? 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周良田提出的问题让高福州产生了共鸣。

【快讯】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快速发展

周良田说,杂技在民间很盛行,也应该回归民间。 现阶段,一点也不适合大型舞台演出的节目散落在民间,面临着被遗弃的风险。 这种家族式、作坊式的传承,市场化不太容易,节目演出机会少了,一旦失传,观众就不多见了。 因此,保护游离于主流团体之外的老艺人,为了艺术传承而保存火种是很重要的。

标题:【快讯】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