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6字,读完约4分钟

广州外销传奇

德裔学者弗兰克在其名著《白银资本》中进行了统计:公元1500~1800年间,欧洲从美国获得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 中国除了从欧洲收到3.9万吨外,还从日本收到9000吨,从美国经由马尼拉收到3000吨至2.5万吨。 也就是说,这300年间,进口到中国的白银总数约在5.1万吨至7.7万吨之间。

【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钱的意义就是货币。 但从古到今,他们都有人用工具、火焰、溶液把白银变成了杯子、花瓶、项链、雕刻等美丽器物。 经过他们的手,银行不仅进入了货币的身份,还进入了艺术行业。 那时,广州这个南方大港,聚集了这一行成为无数高手。 他们共同创造了向外国出口银器的辉煌年代。

【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外形遵循西方的口味,技术巧妙地挖掘中国特色

近年来,人们经常说一句话:民族才是世界。 从历史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来看,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 当然,所谓民族,不是抱着残守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与外部的交流、冲突、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本土与世界的平衡。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一方面是变革创新和融合贯穿。 说实话,做这个不容易,但广州的出口银器,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一位研究者写道:中国出口银器并不是一夜之间改变自己来迎合西方市场的诉求,而是在中国数百年工艺之前流传下来的产物。 虽然它的形式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和诉求,但是它的加工技术、妙招和设计词汇确实是中国的。

广州外销银器,以及它所产生的依赖于快速发展、繁荣的支撑体系,中国人从不缺乏开放精神,不排斥对新事物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适宜的环境,温和的土壤。

欧洲人对中国银器的迷恋,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早期来华商人在中国官宦高档家庭,特别是小贩家庭做客时的美好面貌。 许多外国人在他们留下的著作中,展示了在这些富裕的中国家庭中什么样的工作是美丽的,材料是研究出来的金银器皿的有趣之处。 例如法国海军船长写道,在小贩的宴会上,各种银质餐具中有勺子,形状非常合适。 酒盛在镀金的银杯里,银杯的形状像古代的花瓶。 拿着银质酒壶的仆人们不断为客人们斟酒。

【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其实在欧洲也是从很久以前使用金银器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从欧美博物馆收藏的哪些优秀的艺术品中,可以看到相关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但这并不妨碍来到中国的欧洲人染上这种东方趣味的气氛,陶醉,被征服。 归根结底,对美、对艺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都与不断追求新的不同心理有关。 无论是回老家还是住在中国,对欧洲人来说,从中国购买日用、有装饰、有仪式感的银器是体现经济价格和个人品位的方法。 这些来自东方的银器经常成为主要的人生履历的说明物。

【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当时最好的银屋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

几乎从明代开始,广州工匠之巧闻名天下。 明末清初屈大都城在其《广东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民谚苏州大人、广州师傅,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山大学博士雷传远是“清代走向世界的金币”,广州十三行成立后,小贩设置的商馆区,形成了以出口为主的银器市场,当时商馆区附近有几家主要的银器店,如早期的宝盈( pao ying )和tuhopp, 后期的锦成( cumshing )、林盛( linshong )、新时期( sunshing )、侯昌( houchong ) 4家店铺也在同文街( new china street )。 另外,之后,有名的吉星、黄盛、其昌、浩昌等店番也多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河南花地一带。

标题:【快讯】外销银器:流光溢彩 物象万千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