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5字,读完约3分钟

金庸先生是浙江博士生吕敦基深夜写的,在钱报上独家发表。

虽然不如早晚,但毕竟那是幸运的

2003年,卢敦基(右一)和金庸在华山论剑现场。

尽管老师身体不适,但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对这个噩耗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过了100岁,现在也觉得是特别罕见的事情。 所以报社朋友的电话铃响的时候,我在电脑前傻坐着,不知道该做什么。 放下电话,决定还是按指示追忆旧事吧。

【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我第一次知道了老师的小说

第一次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个非常意外的场面。 1981年9月底,我和几个大学同学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去黄山旅行。 前排有一对年轻夫妇,男性拿着书坐在女性对面的邻座,突然低头苦学,无视旁边女性的拉、拉、怒。 当时我年轻不懂情事,但觉得这个男人有点过分,出于好奇,俯下身去,看到书上有陈家洛三个字。 当时内地出版的文学书不是很多,我很乐意性地浏览,大多数书只要看复印件就能知道书名,但这本书确实没看过,所以还不清楚。 黄山回来了,同学神秘地给了我一本书,让我不要出声,安静地读。 这本《书剑恩仇录》的上册,作者金庸,纸张粗糙,装帧简单,当时也不在意。 读了两三页,真的是林黛玉读了《西厢》,直觉上言辞警察,余香满堂。 七十页后,陈家洛突然出现了。 此时,即使想起那个男人,也觉得不算过分。

【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第二天拿到下册读完。 我也是中文系的大学生,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以为有中文版的话,大概就知道了。 为什么这么好的书,既没有老师朋友说的也没有文学史的故事? 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完全失灵了吗? 还是每个人都是盲目的,浑浑噩噩的不知道小说是什么? 我一时无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第一次见面

同样,第一次见到老师也是意外的场面。

那是1997年的春天。 当时浙江大学没有与杭州三所大学合并,金庸先生当时为浙江大学中文系设立了奖学金,该系将举行仪式。 我喜欢金庸,名声在外,所以我的大学同学、系主任徐岱让我代表他们发言。 我记得那天是4月4日,上午在浙江省的大会堂举行了仪式。 我写了a4纸的发言,然后读了。 下午计划在杭州植物园的某草坪上座谈。 我记得那天很放松,参加者以青年教师为主,所以我没有害怕,我有两个很久没能提出困惑的问题。

【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第一个问题是,老师的武侠小说,情节发展总是出乎意料,可以说异想天开,但情理合理,吸引着网民。 那么,这些情节是怎么写的呢? 小报上说,老师写,遇到写不出来的难关时,召集大家的朋友,请大家谈谈故事迅速发展的构想。 夜深人静,老师才下笔,做法是避开所有人的建议。 对不起,真的吗?

【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金庸大笑:那怎么可能呢? 哈哈&帮助&帮助; 。

我也突然明白了,不由得不好意思地笑了。 当然,真相我知道得很晚:当时的老师写报纸、经营、写文章都是自己做,写文章也只能每天做完很多杂事后赶紧动笔,往往是排字工人等在门外,从哪里来的? 好人推测的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粗通文学的人的问题啊。 后来反省一下,果然因为太爱了,变成了迷茫。

标题:【快讯】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