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4字,读完约2分钟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鸿海先生致辞。 主办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马海燕)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14日在北京电影学院落下帷幕。 这次论坛通过梳理40年来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历程,探讨电影教育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之间的联系,目的是为中国电影从大到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快讯】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学派构建”

本次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未来影像高精锐创新中心承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演讲。 主办者供图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鸿海表示,在当今变化的电影教育生态中,教育者应从中国电影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出发,以传承与创新的快速发展思路,积极参与世界语境电影教育学科范式的转型探索,帮助中国电影学派进入新阶段,向中国电影强国发展

【快讯】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学派构建”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军认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进入电影强国应考虑三个问题:一是网络时代以前传入的受众向数字原住民的变化。 二是在泛艺术教育的生态下,电影工作人员必须创作出符合更高级艺术品位、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品。 三是电影教育要与职业诉求对接,允许多样化工种进入教育体系,满足职业快速发展的诉求。

【快讯】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学派构建”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认为,中国电影教育应尝试两种变革。 一个是观念的转变,比起商业电影更重视商业电影的转变。 二是电影教育招生改革,拓宽理工科进入通道,是弥补电影故事逻辑不足的短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表示,在跨境交流、胶片消亡、dv流行、网络普及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影视人才的培养逐渐扩大到传媒学院和综合性高校,形成了更加多样、不拘形式的教育格局

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始主席高醇芳建议,中国电影应该回到中国教育源来考虑电影系统的构建和传播问题。 只有培养中国电影学派导演应具备的素养和文化水平,才能面对国际未来。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认为,在新的语境下,电影教育应培养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工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此次论坛还从第五代培养经验、综合高中电影教育、青少年电影教育、电影教育国际视野、电影教育快速发展模式等维度,设立了六个描绘中国电影教育未来蓝图的论坛。

标题:【快讯】第五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学派构建”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