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1字,读完约2分钟

据《沙洲伊州地志》记载,唐贞观年间( 627649 ),中亚地区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胡人在隋末战乱中被废弃的鄯善镇聚集重建典合城(石城町),在其北四里建设蒲桃城,建成蒲桃城。 图为敦煌文献《沙州伊州地志》的一部分。 敦煌研究院供图摄影中的新网兰州9月8日电(记者崔琳) 9月8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白露,敦煌研究院当天对石窟文献的白露进行了整理解析。 敦煌栽培葡萄和吃葡萄的历史由来已久,甜葡萄也是中西交流的痕迹之一。

【快讯】敦煌石窟文献里的“白露”

每年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天的天气越来越重,每天的太阳回山后,白天的热气很快就会消失,脸颊上的风也会变得清爽。 晚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露珠,附着在草木上,洁白,晶莹可爱,因此有古籍中的八月节,阴气变重,露水凝结变白。

【快讯】敦煌石窟文献里的“白露”

隋唐画工把葡萄画在敦煌壁画上,有各种各样的葡萄纹样,成为敦煌壁画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莫高窟第322窟中缠绕枝条葡萄纹的边缘装饰。 敦煌研究院供拍摄

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红枣,民间认为白露时的葡萄最甜。 敦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明显,空气干燥,加之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为高品质鲜食葡萄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据敦煌研究院介绍,葡萄本来的名字更有古意蒲陶(也写作蒲桃)。 《汉书·; 据西域传》记载,蒲陶种是来往西域的汉使从大旺(古代中亚国名,约为现在的费尔干纳盆地)采集的。 当时在大宛国及其周边地区生产葡萄,掌握葡萄酒的酿造和贮藏技术。

【快讯】敦煌石窟文献里的“白露”

张槊使用西域,跳蚤之旅通过中国与中亚、西亚、南欧的隔阂,与沿途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各地的位置、人口、兵力、特产等,张槊都知道。 图为莫高窟第323窟张槊使西域图。 敦煌研究院供拍摄

标题:【快讯】敦煌石窟文献里的“白露”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