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8字,读完约2分钟

光明日报记者杨珏李建斌光明日报通讯员米雅璐

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铁锹和手,开辟了厚厚的黄色土地,开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

说起陶寺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考古队的领队高江涛有时候说不完。 今年是考古队建设40周年,我们在完成宫门考古任务的基础上,按计划开展宫殿区考古工作。

陶寺古展望台遗迹。 光明图像/视觉中国

40年来,历经数代人的吐血试验,随着一系列考古重大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发表,陶寺这个黄土塬上汾河之滨的普通村落,一次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苏秉琦说,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中,帝尧陶唐氏文化的遗存陶寺文化,构成了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国正式踏入文明社会的界碑石。

改写中国复制品历史的发现

h 3403,第3号灰坑。 当地女孩挖出陶片,模糊的夜色中看到了红色的印迹。 血液凝固,空气凝固,模糊。 我永远记得那个时刻。 是1984年11月14日下午5点。 初冬。 天色阴暗。 这是李健民在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扁瓶时的事。

高江涛的业务照片。 明亮的照片

从陶寺出土的毛笔朱书陶平壶,是改写中国文案历史的发现。 一直以来,殷墟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复制品。 事实上,殷墟甲骨文有比较成熟的拷贝系统,不是拷贝的初期阶段。 考古资料表明,复制品是新石器时代社会晚期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成功发现和解读陶遗迹朱书,将汉字成熟期推进至少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一大突破。

【快讯】陶寺考古40年:层层打开的秘密

1978年,李健民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被分配到夏商周研究室山西事业队,参加山西襄汾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的考古发掘。

陶寺遗址绵延不绝,文化内涵丰富,地层沉积深厚,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掌握高水平的野外钻探技术,这对李健民来说是一大挑战。

当时,李健民每年春秋都在山西呆半年,住在窑洞里睡土炕。 在这里,他喜欢吃面条,一直持续到现在。 他回忆说,当地民风淳朴,那样大型的挖掘业者,不用看。

陶寺遗迹出土的铜齿轮形器。 资料照片

标题:【快讯】陶寺考古40年:层层打开的秘密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