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1字,读完约2分钟

非洲艺术家正在选择雕刻用的木材。 由主办者提供

中新网杭州6月22日电(童笑雨) 15名非洲艺术家认真在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30天的木雕艺术创作交流就这样展开了。 6月22日,文化与旅游部在浙江杭州启动非文化培训基地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以木雕创作为载体,促进双方交流,让中国以前传承文化。

【快讯】15名非洲木雕艺术家浙江“学艺”

国之交是民相亲,民相亲是心心相印,中非交流也是如此。

作为文化部的第一个非培训基地,浙江省文化馆从年开始,陆续承办了许多活动。 这次盛行的是由文化与旅游部对外联络局、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与中国美术学院合办的木雕创作交流活动。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流传下来的技艺以纤细著称,非洲木雕也粗犷朴实,可以说两者的相互鉴定意义非凡。 关于活动的初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燕如是说。

据说这次交流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进行的。 来自多哥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共和国和科特迪瓦共和国的15名艺术家可以了解平雕、漫雕等雕刻形式,并解除3d技术在木雕创作中的应用。

他们都是当地的木雕艺术家,这次来浙江学习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木雕技术,越来越多的是中国木雕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理念。 作为这次实践课程的导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师刘小平直言,非洲木雕很写实,自己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吸取写意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快讯】15名非洲木雕艺术家浙江“学艺”

为非洲艺术家准备的工具。 童笑雨摄影

赵燕说,理论课除了传授木雕方面的研究成果外,专家们还将进行古代木雕技术的交流。 我们将融合中国民俗、民间和戏曲的故事。 这些是画在中国木雕上的复制品,应该传达给来交流学习的非洲艺术家们。

正如其言,只有将充满中国和非洲地域特色的文化相互交织,才能绽放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穿梭于刘小平根雕艺术工作室,来自科特迪瓦共和国的索萨·。 库瓦西只顾着玩忘了回去。 中国的木雕技术确实和我们不一样。 作为艺术家,确实应该多出去看看,不要自封。

标题:【快讯】15名非洲木雕艺术家浙江“学艺”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