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字,读完约1分钟

中国的记忆会保留中国的记忆

挽留不断消失的文化现象,拯救不断消失的记忆资源,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也是图书馆、记录文化、历史功能的本职工作。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中国记忆小组组长韩尉表示,如果能尽可能丰富地记录现代文化历史,后代在认识过程中会更客观地了解我们所经历的时代。 这就是&lsquo。 中国记忆项目的意义是。

【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建设和服务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等新型文献。 迄今为止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以前传达了年画、大漆毛装饰、丝织刺绣、我们的复制品、现代重要学者、我们的英雄等20多个主题,收集了1800多个小时的口述史料、影像文献和大量的历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献资源。

【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记录和遗忘的赛跑

东北抗日联军主题收集中国记忆项目建设时间最长、口述史回答者最多、文献载体形态最多样的主题。 该主题从年初开始建设,在北京、辽宁、湖北、新疆、广东、吉林、黑龙江7个省市区收集了90多名回答者超过180小时的口述史料,收集了东北抗联密营、战迹地的影像资料约10个小时。

【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从 年开始,相继采访了全国仍健在的25名东北抗联老战士。 在这6年中,已经有十几个人相继去世,他们还健在,他们的记忆也渐渐消失了。 在访问过程中,汉魏和他的同事们总是感到紧迫感,似乎在和这些百岁老人记忆消失的速度竞争。

【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年3月,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的主题迎来了第一位口述史访问者。 她是住在北京的李在德。 李在德老人当时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女战士,接受采访时94岁。 这个雪白健壮的老人,看着来听她的图书馆员们,对他们很好,每次见面都和他们一一握手。 老人听力不好,采访的时候需要儿子在旁边大声说明采访人的问题。 每次说完话,我都会陷入沉思,似乎想起了刚才说的故人和往事。 老人说话麻利,在记者的提问中说,小时候从朝鲜逃到中国,母亲在抗日战争中被逮捕牺牲,自己参加反日游击队,搬到反联的被服工厂,然后去苏联学习发电报&hellip。 … 沉浮不定的人生就这样带着老人微弱的来路不明的口音,被记录在录像带里。 考虑到老年人已经老了,每次采访都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中间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随时休息。 采访从3月28日开始到5月4日为止共计进行了5次。

【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直到现在,李在德老人还是101岁了。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同志们每年都去看望她的习性。 老人不记得越来越多的往事,但总是让我们想起珍惜的好日子。

记录的力量有助于实现老人的愿望

每当国图工作人员接到东北抗联老战士去世的消息时,都会在中国记忆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悼词。 时‘ 悼念的频率很密集,所以我们的心总是不容易的。 已故的老战士潘兆会给汉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标题:【快讯】“中国记忆”:挽留正在消逝的文化现象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