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9字,读完约4分钟

看艺术的出发点多种多样,但最高的标准是一样的。 例如,只要在纸和布上,就无法摆脱绘画的要求。 中国画的绘画要求是笔墨,笔墨不行,怎么开花的画都不行。

大多数受过书法、国画训练的人都无法舍弃对中国书画的喜爱,与笔墨无关的绘画形式通常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 所以,无论新的艺术形式多么喧闹,笔墨这一情结都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最重的。

学习中西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画,仔细看还是不好,都不用根据画种来区分,从很多各色的画中一眼就能分辨出画和劣画。 例如富布赖特、傅抱石、关良们,很遗憾,这样的人太少了。 笔墨和油画的笔触明显不同,工具不同,但运笔的感觉确实有共同点。

【快讯】不能没有笔墨 不能光讲笔墨

对笔墨论感到厌恶的有不擅长笔墨的人和擅长笔墨但对笔墨现状感到不安的人两种,后者比前者更为珍贵。

把 观念挂在嘴边的画家,其实不必多管闲事,观念和概念由理论家来说就行了。 把观念挂在嘴边的画家容易糊弄自己。 讲观念的人羞于讲技术,讲笔墨,他们认为现代的故事过时了,只有观念是现代性的。 观念在绘画系统上大行其道一定是立场出问题,误区。 要说画得好还是技术和感觉的最佳契合点在哪里,观念和图式只会给外行观众带来提示。

【快讯】不能没有笔墨 不能光讲笔墨

讲笔墨不是讲具体的笔谈和墨,笔墨的优劣等于画的质量好坏,不说笔墨等于不说质量。 过分强调观念以牺牲绘画性为代价,没有绘画质量的观念等于零。 笔墨里精英的人看油画也有笔墨,油画里精英的人以前就有笔墨流传,也像疯了一样。 毕加索、马蒂斯相信一定懂镍瓒、黄宾虹。 这种笔墨互不笔墨,绘画一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评价中国书画质量优劣的游标卡尺。 观念在绘画范畴没有足够的指挥性,可能适合解释装置、行为、比较先锋的艺术。

【快讯】不能没有笔墨 不能光讲笔墨

笔墨理解透彻,笔墨不能孤立于作品之外。 笔墨不是黄宾虹、齐白石,不是四王吴恽,也不是四大家三大匠。 最好的笔墨是个性化的,并不是有统一的标准,学不到最好的笔墨,经过练习后领悟了。

中国画没有笔墨不行,中国画光用笔墨不行,一直强调反而离事物的本质很远,但笔墨确实是中国画的基础和前提。

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的水墨画基本上不能算是中国画,被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徐悲鸿语)是合适的。 在绘画方面,林风眠画是三人中最棒的,但依然改变不了非中国画的局面。 按照中国画千年来约定俗成的标准,三位作品与中国画历史关系不大,近代改革创新者众多,非常珍惜这三位,由于他们自身对中国画本体认识的局限性,他们注定是美术史的耀眼树枝,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都是中国画 他们虽然有意义,但相当于医生世宁,能看,能做,但就中国画的标准来说,黄宾虹、齐白石是没法比的。 黄和齐在个性创新的脸上有墨,同样有创新和个性,徐、林、吴三人的笔墨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用纸和墨画画,钢笔不见了。 中国画一旦失去笔墨这个核心,就不能算是中国画。 徐悲鸿的彩墨放在笔墨上的系统是常规作品,林风眠画的生宣上描绘的广告色彩几十年间干枯破碎,吴冠中的水墨有其形,绘画性太弱。 观黄,笔墨水平极强,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创新的独特之处也不亚于徐、林、吴。 因此,从中国画传承迅速发展的立场来看,齐白石和黄宾虹的模式堪称典范。

【快讯】不能没有笔墨 不能光讲笔墨

好事坏事应该在整个美术史的范围内看,而不是截取一个时间段看一个区域,一味地扩大新的无限。 现在的时代需要从世界艺术的范围来看中国画。 据说只有中西结合才能成功。 徐、林、吴是最好的例子。 我认为这是偏离方向的定论。 他们所认为的成功仍然是社会化的成功,与艺术本身的成果背道而驰。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艺术早就跟着欧美走了,口号也是中西结合,我认为只有跟风没有结合。 中国画本身的系统具有强大、不可破坏的生命力,中国画如果自古流传,就可以与时代性结合,而不是唯一的西方,可以产生当今伟大的艺术。 画家必须有介入时代的素质。 否则,终日在说话之前传过来,成为一名陷入废纸堆的画家,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北方在哪里,一辈子不知道是谁的艺术。

标题:【快讯】不能没有笔墨 不能光讲笔墨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