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9日电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将文化包邮寄给牧家

新华社记者日不要出汗

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草原深处的牧民们虽然不能享受网购的包邮服务,但大多享受包邮的文化服务。 带来这种便利的是中国第一个乌兰牧骑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

60年来,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辗转草原、戈壁,以天为幕、地为舞台,将文化送到蒙古包,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成为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贯穿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60多年前,在地域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交通不便、新闻闭塞、牧民们长年不能听广播,不能看电影、公演、报纸、书。 为了应对这一烦恼,兼具演出、推广、咨询、服务多种功能的移动文艺团体乌兰牧骑诞生了。

9牧区的9名年轻人、1辆马车、5件乐器、2张幕布、3盏煤气灯… … 1957年夏天,凭借这些简单的家财,第一辆乌兰牧骑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苏尼特右旗成立。 与红色嫩芽(乌兰牧骑蒙古语的意思),面对面前往大众中,实际上为大众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破土而出。 那个口号是不放过蒙古包,不落下牧民。

【快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把文化“包邮”到牧家

刚成立,乌兰牧骑就向着戈壁深处的牧家演出。 经过一处沙地时,马车陷入沙窝,动弹不得,马也筋疲力尽了。 9名队员扛着演出工具,徒步前往演出地点,在沙地里走了一天。

草原牧民居住分散,相邻的两家牧民少则相距数公里,多则相距数十公里。 当时乌兰牧骑到牧区演出,一步走两三个月是常事,中间各种困难更是一言难尽。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一批队员伊兰回忆起过去的岁月说。

岁月变迁,时代迅速发展。 坐马车,骑骆驼,坐拖拉机,坐大卡车,现在坐巴士,带着移动舞台车,乌兰牧骑的演出条件不断发展,但贯彻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初衷并没有改变。 因为他们常年扎根沃土,为牧民大众服务。 60年来,草原牧民对乌兰牧骑的喜爱一点也没有减少。

【快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把文化“包邮”到牧家

目前,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80多支乌兰牧骑队、3000多名队员,各队每年下乡演出100多次。 60多年来,他们在数百万公里的路程中,为基层群众演出推广,指导,服务36万多次。

打造潮流的新时期文明实践中心

冬天的日子,草原很寂寞。 冒着炊烟的砖房,显露着大地的生机。

室内、马头琴声音激昂、蒙古长调悠扬… … 坐着的牧民们喝醉了,有时发出好听的声音。

这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率领的乌兰牧骑+综合志愿者队伍,为赛汉塔拉町巴润宝拉格牧民们提供惠民服务。 服务地点在牧民萨仁高娃草原的家里,附近的牧民们聚集在这里。

文艺公演结束了,牧民们没有凋谢。 草原羔羊季节临近,乌兰牧骑+综合志愿者队伍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向牧民们传授接羔羊时的疫情防治和科学饲养妙手,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标题:【快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把文化“包邮”到牧家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