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9字,读完约3分钟

这几天,电影《流转的地球》大热,点燃了人们对科幻话题的讨论。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验,很多科幻界的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科幻的很多人突然发现,周围的人开始在意自己的事业。 中国科幻小说似乎终于迎来了它渴望已久的认同。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那么,中国科幻文艺的春天到了吗?

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晚清开始,中国就有科幻小说,此后多次起落,拉开了与世界科幻迅速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郑文光、叶永烈等作家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但其中一些作品的视野和观念已经与世界科幻相差无几。

20世纪80年代,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科幻文艺曾经萎靡不振。 90年代,以新生代为中心的科幻文艺新生力量崛起,在较小的圈子里重建了中国科幻,刘慈欣是这些作者的优秀代表。 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幻文艺非常小,即使有1999年高考作文科幻命题等的加持,科幻文艺整体上也没有什么社会影响。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2000年后,80年后的作者群开始出现在科幻创作团队中,这些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作者,无论是科技知识储备还是文学方法创新,都更胜一筹。 年后,中国科幻界已经是佳作,新人辈出。 年,《三体》获得雨果奖,也开启了中国科幻的产业化之路。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仅年前6个月,产值就已接近100亿元。 另外,SF全面落地各种媒体,除了之前流传的纸媒外,其他出版机构也通过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方式发布了科幻作品,各种音频产品纳入了科幻作品赏析,网络综艺节目也开始与SF界合作。 当然还有科幻电影。 根据《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从年到年上半年,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共计22亿元,科幻网剧产值达到16亿元。 电影《流转的地球》正面挑战了中国至今仍无法拍摄重工业科幻大片的主张,给出了出色的回答。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然后,中国的科幻小说也正在走向世界。 获得第四届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说,近年来,几乎30位作者的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从最有名的刘慈欣到初露锋芒的年轻作者,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世界网民面前。 雨果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认为,这是功夫过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经过百年的历史和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机会。

从西方的科幻习惯中跳出了想法

但是,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科幻文艺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蕴藏着潜在的危机。

创作是整个产业的核心,决定着整个产业能否健康长时间快速发展的足够力量。

中国科幻在过去的30年里,相当文艺。 它从西方科幻小说以前流传下来,关注着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在对这些话题的思考中,作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问题是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 这个也很理解。 有问题,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故事。 正如刘慈欣所说,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但是,这种趋势有两个问题。

其一,许多哲学思维继承自西方科幻,没有得到充分的考察。 例如,人造人的问题,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第一次提出了这个命题,直接指向了宗教和反叛的主题。 中国网民很少感受到西方网民那种再现和轮回的深刻恐惧,而是在最合理的层面上认同了这一含义。

标题:【快讯】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