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3字,读完约3分钟

专心从事的古籍修复师谢昱提供图

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有10多年,在中华以前就作为文化重要载体被流传下来的古籍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护。 最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研讨会,来自高校和图书馆行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古籍提出了建议。

【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古籍的现状有三散

剪刀、镊子、毛笔、胶水、台灯… … 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中心,古籍修复师们重复着年复一年拿到的工作。 在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面前,他们始终战战兢兢,仿佛踏上了薄冰。

年轻的修复师们擅长用现代科技器材鉴定纸纤维,用化学试剂测试颜料成分,通过科学数据准确分解古籍纸,但老师傅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用手触摸可以分辨古籍纸的年代、分类和特征 他们表示,古籍修复是一项技术工作,不会被科学技术完全替代,要想优质修复古籍至少需要10年的经验。 而且,世代纸的强度不同,什么样的古籍需要什么样的纸,需要多少动手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慢慢积累。

【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在河南,许多古籍收藏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古籍特藏书库,购买樟木书架,制定古籍管理保护制度。 目前全省古籍调查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在进行登记、考核。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谢昱介绍说,古籍修复的情况非常多,总结起来有三个散:古籍遗留在各个不同的单位,涉及公共图书馆、大学、科研机构,分散在民间,这些单位人口不一致, 第二,古籍整理人才分散在各单位,缺乏必要的交流第三,古典文案分散,涉及各个学科,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也分布在各个行业。

【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古籍保护有三个困难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家底,通过统计登记古籍的数量、品种,确定古籍价值、定级、认定古籍损坏的程度等。 具体到实际事业上千头万绪,古典文化财产的开发、整理、活性化利用是非常困难的。

古籍保护的第一步是难以修复。 工作人员表示,完成古籍修复、制定方案后,必须严格按照工序走,折叶后,平整还原。 古籍专用纸也很特殊,即使是同一品种的纸,在同一工厂每个季节生产的质量也不同,需要员工在判别、修复时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古籍人才分布也不均衡,基本上留不住人在基层县市。 大多数情况下,劳动者不太容易认识繁体字,古籍涉及所有专业行业,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专业。 目前,只有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古籍修复室,每个修复室只有3名工作人员。 现在古籍修复师还属于小领域。

【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古籍整理的线索很多,很难整理。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姚武教授认为,目前古典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薄弱,需要加大资金、人力、物资的投入和建设,更需要多部门加强联系交流。

标题:【快讯】河南古籍保护十年路:沉睡的"宝贝"亟待唤醒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2874.html